【护理管理】护理改革今后往哪儿定位?
作者:admin    发布于:2015/8/6

   

    改善患者就医感受,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,抓手之一就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。优质护理服务自2010年开展至目前,1015所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全院覆盖,占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总数的88.6%;5212所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,占全国二级医院总数的90.7%,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患者。

    开展优质护理离不开护士队伍的稳定与发展,这对确保医疗质量、提升患者满意度、提高医院运行效率、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。让优质护理服务内化于心,还有哪些瓶颈要破?护理改革还要怎样继续推进?在日前由健康报社举办的全国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交流会上,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剖析。



岗位管理创新脚步不能停

探索建立基于岗位的护士配置、绩效考核、职称晋升、岗位培训等机制

    优质护理自2010年3月试点开展,到今天,不仅完成了护理服务模式从功能制护理到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转变,更是在护理管理方面,围绕如何让优质护理服务持续发展,如何建立起长效机制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。但长期以来,护理的人力、薪酬等一些“老问题”,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。

    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医改的持续推进和相关顶层设计的出台,为解决护士人力、待遇等问题创造了条件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相关文件要求,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,创新公立医院机构编制管理方式,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,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;合理确定医务人员薪酬水平,公立医院要通过科学的绩效考核自主进行收入分配,做到多劳多得、优绩优酬,重点向临床一线、业务骨干、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。

    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岗位管理对于护士人力弹性调配、护士岗位培训和考核、护士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创新,逐步调动护士积极性、稳定护士队伍有着重要的意义。没有护理的岗位管理,就很难实现护理人员薪酬合理分配,人事制度改革也就难以真正得到落实,不利于稳定护理队伍。

    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国家层面关于护理岗位管理的文件,是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医院在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,以实施护士岗位管理为切入点,科学设置护理岗位,建立基于岗位的护士配置、绩效考核、职称晋升、岗位培训等机制。相关部门目前正在讨论关于岗位设置的文件,希望给各级医疗机构岗位管理的开展以指导,但是也由于一些现实问题,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还在斟酌,出台文件仍需要一些时间。高层面的指导意见都基于一线实践的经验,因此各级医院,尤其是在行业中有影响的大医院,不能放松护理岗位管理这项工作,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在如何更好地设置岗位、如何更好地实施岗位管理等方面继续探索,为文件的早日出台提供可参考的意见。


盯好院外护理发展空间

将制订完善老年护理服务规范指南,培训老年护理服务从业人员,强化社区护理服务能力和水平

    据介绍,2014年,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.12亿,占总人口的15.5%。其中,慢性病患者近1.5亿人,残疾老人为4416万,失能老人有3750万。未来三十年更是高速老龄化期, 人口老龄化、快速城镇化、生育政策调整等既激发了对护理服务的需求,也对护理服务资源科学规划和配置提出了迫切要求。这些都要求护理工作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诊疗、慢性期康复以及临终期关照等各个阶段发挥作用,逐步形成覆盖从城市到乡镇、从医院到社区、从医疗到预防、从急救到康复的多层次、多领域,面向基层、面向社会、面向大众的服务新格局。

    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国在面对老龄化的很多方面准备不足,其中就包括护理服务。目前护理工作基本上多数是在医院内进行,没有走出院墙,社区护理、家庭护理基本上是空白。尽管已经有一部分医疗机构进行了一些探索和试点,但从全国层面上来讲,这项工作还非常薄弱,与经济社会发展、人口老龄化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,护理服务能力仍需提高。从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来看,护理事业的发展空间很大。

    前不久,网上有一个关于改革的讨论,提出了关于“无病床医院”的概念。所谓的无病床,类似目前的日间手术,患者做完手术,医务人员对患者的急性期进行处理后,患者即可回到家中。这个概念目前虽然不能作为开展工作的目标,但可提供一个探索样本。要实现无病床医院,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护理工作。护士到患者家中服务也好,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也好,对患者进行照顾和护理,为患者提供术后的康复和治疗,都需要较强的护理专业能力。

    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后有关部门将继续制订完善老年护理服务的规范、指南,在全国护士的培养中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从业人员培训。同时,加强社区护士培训,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能力。

(蒋桂林转载)